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音乐学院举办国家艺术基金2023 年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重奏曲《鸿雁随想》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09-15 点击量: 来源:

9月14日下午,音乐学院召开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 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重奏曲《鸿雁随想》研讨会。参会人员有社科处处长张增田教授、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代理院长李雪松、音乐学院副院长蔡梦、胡伟、高梅、刘海曙,音乐学院吴春福教授;主创团队著名作曲家张大龙教授、著名笛埙箫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李增光、北京竹乐团团长王巍。校外专家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傅利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音乐学专家崔玲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史付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许学东。研讨会由扬琴演奏家、音乐学院史玥副教授主持。

国家艺术基金作为国家重要公益性基金,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研讨会上,扬琴演奏家史玥和笛埙箫演奏家李增光现场表演了重奏曲竹扬琴与竹埙作品《鸿雁随想》。社科处处长张增田致辞,肯定了艺术基金在促进学校发展和首都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四位主创团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项目作品的特点及创意。张大龙教授指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分享了《鸿雁随想》的创作过程。王巍团长介绍了竹乐器的发展和独特性,认为这个作品在传承文化、彰显内涵方面达到了卓越的高度,充满了时代精神。来自兄弟高校的崔玲玲教授、傅利民教授、史付红教授、许学东教授纷纷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不易,成功立项对于作品是良好的开端,演奏难度也不是容易驾驭的,演奏家的创演与二度创作非常精湛。该作品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的最好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代表。音乐学院蔡梦教授、胡伟教授、高梅副教授、吴春福教授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特点等。

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代理院长李雪松做总结发言。她希望主创团队并发挥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既为学校的“攀登计划”做贡献,也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研讨会得到了音乐周报、音乐生活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千龙网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撰稿人:史玥